世界人参之乡—吉林抚松

世界人参之乡—吉林抚松


抚松人参的栽培历史

      抚松的气候极适应人参的生长。长白山西坡由于受东北至西南方向长白山脉与东南季风直交的影响,大陆性气候特点显著。春季短,升温快,春旱少;夏季温热,雨量集中,昼夜温差大;秋季降温快,晴天多;冬季漫长严寒,积雪厚。光照、积温、降水和昼夜温差皆利于人参的生长和皂苷的形成。

抚松的土壤极适应人参的生长。原始森林形成的腐殖质土层养料充足,松散适度,利于植根保墒;玄武岩形成的白浆土和灰棕壤构成的底壤不渗漏,确保了水分充足。

松花江源头河流密布,水质没有污染。

正是这些独特的条件,孕育了汲天地之灵气和精华的身形与万物之灵长——人类相似的百草之王——人参。同时也培育了中国的“人参之乡”。

     

6(1).png

一、产地:长白山抚松人参(最正宗的人参)

1.人参基础信息了解众所周知,人参是名贵补药,其性平、味甘,素享“百草之王、百药之首”之美誉,久服健身延年,有很大的医疗价值和经济价值,在中国的药用史上具有十分久远的历史。早在战国时代,良医扁鹊对人参药性和疗效已有了解;秦汉时代的《神农本草经》将其列为药中上品;明朝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专门记载了人参的众多药用功效。这一切都给后人食用人参强身健体提供了史学依据。


2.抚松人参文化内涵: 抚松素以“人参之乡”闻名于世,世界人参看中国,中国人参看抚松,自 2005 年 8 月抚松县开始收集整理长白山采参习俗,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。通过两年的不懈努力,经省政府批准成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。2008 年 6 月最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抚松的“长白山采参习俗”作为中国采参习俗唯一的代表,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在采挖野山参逐渐形成长白山采参习俗的漫长过程中,也逐渐衍生形成了各种相关的文化形式,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之中,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。


3. 抚松人参历史——抚松人参,历史悠久。

(1)抚松县最早栽培人参始于明隆庆元年(1567)。

(2)1921 年,园参生产达到鼎盛时期。

(3)1986 年,抚松县西洋参作货面积 710 平方米,园参面积达到 502 万平方米,总产值6109 万元。

(4)抚松县采挖野山参有 1300 年历史。

(5)栽培人参技术有 440 年。

(6)抚松县生产的长白山红参,获得第一块国际人参金牌——第 36 届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世界发明金奖。

(7)拥有全国最大的人参市场,连续举办了 20 届人参节。

(8)全球人参 70%的交易量在抚松这里完成。总结:抚松县凭借绿色发展的资源禀赋和天然优势,让这个地道人参的原产地和主产区,人参的招牌越擦越亮。


4. 为什么说抚松人参是最正宗的人参?

(1)人参原产地(道地):中药文化中一直强调道地药材,即传统中药材中具有特定的种质、产区或特定的生产技术和加工方法所生产的中药材,这是中华五千年来通过实践摸索出的规律。大量验证表明,一旦改变了环境,药效往往就不行了。除了产地特定的环境、气候诸多因素以年,土质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多少,直接影响药材的质量。因为微量元素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和含量是不均匀的,此一地,彼一地,差距甚大,所以,由于产地不同,药材中所含元素亦相差悬殊,使“地道药材”具有特别的效力。抚松被誉为“中国人参之乡”,与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不无关系。抚松的自然条件对人参的培植十分有利,长白山森林中阴凉、湿润、肥活的腐殖质土层、散射的阳光,给人参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。 (以下是不同区域不同海拔不同年限人参皂苷含量表)

(2)地道的人参主产区:栽培人参技术已有 440 多年的历史。经过多年的发展,抚松人参种植面积及产量居全国之首,全县人参留存面积达到 1200 多万平方米,是亚洲最大的人参专业交易市场。

(3)1300 年野山参采挖历史,盛产的山参在清代即被列为贡品。1981 年出土的一苗山参重达 285 克,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。抚松县还有价格可与黄金媲美、质量和价值可与野山参比美的林下山参。*林下山参:指的是没有任何人工干预在原始森林生长 15 年的人参。

(4)药用价值:大补元气(补充人体的根源之气)、补脾益肺(补益脾肺两脏)、益气生津(通过补气来促进津液生成)、安神益智(安定神志,促进智力发育)等。

(5)所获成就:①我国人参加工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,红参就是我国最早研制出来的。1987 年,获得第一块国际人参金牌,也是我国人参史上第一块世界金牌——第 36 届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世界发明金奖。②追求高品质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歇。作为国家人参农特产品优势区,抚松县三分之一的人参留存面积,通过长白山人参品牌原料基地认证;拥有“抚松人参”、“抚松林下山参”2 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。③2018 年,抚松人参年产量达到 1434 万公斤。这些高品质筋强骨壮的参娃娃,一部分走向了万良人参大市场,一部分流向了本地深加工企业。形成了食品、保健品、化妆品、药品、饮品等五大系列 500 多种人参精深加工产品。眼下,这里的人参蜜片、人参茶珍、人参糖浆等即食产品,又在全国抢了先。


抚松人参的历史

抚松园参栽培据考始于1567年(明隆庆年间),距今已有440余年的历史。

1953年发现东岗一村之周围有一片纵90华里,横50华里的杂木林,均系桦树、杨树、榆树等树种,粗者1.3市尺左右,4—6寸者占大多数。经林业技术人员鉴定,确认为公元1567年(明隆庆元年)皆伐原始林栽参后自然形成的杂木林。

1985年11月2日《抚松县人参志》编写小组于东岗镇西江村踏查一块约2亩地的老参池底子。在这块地生长的阔叶杂林中,选伐一颗榆树,高21米,直径54厘米,查年轮认定生长231年。按参后自然还林树生长规律推算,这块参池底子距今300年以上。应在1686年以前(清康熙五十五年以前)。

1758年,清乾隆中期(公元1758年前后)至清嘉庆十五年(公元1810年),抚松县的东岗、西岗(简称两岗)就有刨夫在窝棚前用原土培养山参。

1810年,清嘉庆十五年三月十五日(公元1810年),清官赛冲阿奏折中写道:“官参大半系秧参掺杂……此秧参实属辨别不清”。吉林的官参“在五十九斤七两五钱人参中,夹秧参达三十七斤十三两之多”[旧制一斤为16两]。

1862年,清同治年间(公元1862年前后),东岗、西岗养参户已有400多户。汤河“大房子”(韩现琮所设税务机构)每年仅园参一项抽银6000两。此时外地资本开始进入“两岗”,使园参生产逐渐产业化。

1881年,5月,吉林将军拟定对人参诸草药课税。在汤河口设头道江局,各地方人参送到头道江局,领取人参税票,纪录人参数量,纳税多少,送到吉林人参局,方准交易。头道江局设有官房一栋,有20余人四处巡查,有脱税者送吉林处罚。每年的白露节(约9月上旬)前后,吉林将军派官员四、五名,到汤河一带出产人参的地方查实人参数量;小雪(11月下旬)前后,再赴营口各店按原件收十分之一的税银。

《抚松县志》载,清朝封禁期间,关内农民闯入长白山者“岁不下万余人”。光绪年间开禁后,抚松开始大面积种植人参。1914抚松县成立参会。当时,北岗、东岗、西岗“三岗营参园,营业共七百四十余家,年可出参二十八万斤,每斤能值炉银五六两,出产额约占全国十分之七,总销营口,分销全球,实为我国别特之出产。”

1949年,抚松县人民政府发放贷款扶持园参生产。从春到秋共发放贷款224662元(东北币),当年园参面积为134319丈,产量60918斤。

1946年,县人民政府在东岗村建立国营参场。1955年改为抚松县地方国营第一参场。

1957年3月在兴参村建立地方国营第二参场。

1957年9月在新屯子村建立地方国营第三参场。

三个国营参场,形成了我国参业种植基地和人参出口基地。

1984年成立地方国营第四参场。

1986年成立抚临参场。

1987年成立抚露参场。

至1987年,全县共有各种所有制参场33个,达到抚松人参栽培的鼎盛时期。

1979年抚松县参业收入首次超过农业收入。

万良北山参场始建于一九五九年九月,是一个以参为主,粮食自给的社办参场。一九七八年人民画报社以“林海新村”为标题,报道了北山参场的成长和发展史。




阅读263
分享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